既然投資是這樣的重要,該怎麼跨出第一步呢?先從曾經名列全球首富的巴菲特說起。
講述巴菲特的投資決策除了最近出版的【雪球】由巴菲特授權出版外,其餘皆是假其名發行,重點是許多說法確是誤導,讀者不詳察即陷入陷阱。另一本書值得介紹的是曾經是巴菲特媳婦的Mary Buffett著作的 【巴菲特法則實戰分析】,下面摘要一重要的書摘,再輔以解說,希望讀者不要盡信報章沒有根據的說法。
Mary Buffett將事業區分為兩種類型,一為商品類型企業,另一種為消費性壟斷事業。
一、商品類型企業有幾個特徵:
(1)低利潤率與低存貨週轉率。
(2)低股東權益報酬率。
(3)缺乏品牌忠誠度。
(4)市場有許多相同廠商。
(5)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。
(6)獲利反覆無常。
(7)獲利力全靠管理階層有效率的利用有形資產。
二、消費性壟斷事業。
(1)高利潤率。
(2)股東權益報酬率一貫超過15%。大量現金流量,幾乎接近零負債。
(3)所銷售的產品或服務,其品質與獨特性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最主要因素。
(4)取得一區準獨占地位。
(5)提供個人與企業持續需要之重複性消費服務的企業。
(6)產品售價能隨通貨膨脹調高。
(7)無需依賴大量投資於土地、廠房與設備。(主要依賴無形資產,亦不需翻修固定資產)。
舉例來說:茂德(5387.TW)所處的Dram產業就是商品類型的事業,靠固定資產不停的增產,獲利隨景氣變動,不易掌握等等。大豐電(6184.TW)及中華電(2412.TW)可以說是消費壟斷性事業,因為有線電視是特許行業,及管道的普遍性形成近乎壟斷的局面等。這裡只能說是近似,因為台灣經濟需靠外貿,外資若願意投資極可能就會破壞這個平衡;另外,科技的發展亦可能影響,如網路電話破壞有線電話的市場等等。因此,需要不斷的評估是否符合消費壟斷的特性。
消費壟斷性事業創造現金的能力如此強,股權當然相對集中,能夠創造買點的機會僅會發生在:
1.股市修正與恐慌。
2.產業不景氣。
3.企業個別不幸事件。
4.公司結構變化(合併、改造、重組)。
原因在於:發生上述利空消息時,ㄧ般投資人只會注意到資產負債上的評價,或說是損益的表現。但是忽略了很多創造現金流量的資產並不在資產負債表上,舉例來說:如品牌、配方、專利等。換句話說,市價顯然低於公司的真實價值,因此就浮現長期的買點。採用巴菲特投資法則:可以有效的分散投資風險。因為消費壟斷的特性,每個行業或區域將僅此一家。
報章雜誌利用這點,四處宣傳要散戶不要賣股票 ,其實就是幫主力出貨。所以散戶朋友們,我們要共勉之,巴菲特的選股其實是很多限制的,買點也是特殊的,絕不是不賣股票就是長期投資,當然不賣股票不代表就是巴菲特。
這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達新工業(1315.TW)為塑膠製品公司,持有南亞(1303.TW)34,000張,成本16.17元,97年領取股息2.28億元。達新公司處於競爭激烈的塑膠製品下游,投資上游具寡占性的南亞公司,可穩定未來淨利。南亞(1303.TW)在今日(2009/04/21)收盤價為43.7。其經營策略及財務規劃上堪稱佳作。
後面再來談談什麼是【價值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